第13章 声望(第四更)(2 / 3)

利,就是团结人心最好的办法没有之一。

李显穆促成这件事,自然便在官僚群体中获得了极高的威望,一个愿意给自己人谋取福利的大佬,谁会不满意呢?

李显穆却表现的毫不居功,谦虚道:“诸位为了大明社稷辛苦,先父曾经说过,不能让人流血又流泪,我深以为然。

正如陛下方才在大朝会上所言,万望诸位日后能勤恳国事,少做些会让人诟病之事。

今日陛下给了养廉银,只要大明蒸蒸日上,我相信官员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。”

这最后一句,让人眼前一亮,这句话有点意思啊,李显穆难道是在说,这不是他最后一次出言,以后如果有机会,还会再次建言吗?

但李显穆不直说,他们也不能问,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,这涨俸禄的事,皇帝赐下来是天恩,他们主动问,就有点不太好了。

望着纠结的众人,李显穆摇了摇头,也没再说此事,只是再次道:“好了诸位,该出宫了,一直围在奉天殿前,像是什么样子,衙门中还有诸多事务呢。”

一想到皇帝可能就在哪里看着他们,群臣顿时如作鸟兽散,这些左都御史郑欢、内阁大学士杨荣、黄淮才围过来。

杨荣心直口快,振奋道:“明达,你竟然能促成此等大事,自此以后,天下无数官员都要承你一份情了。”

李显穆不太在意的摆摆手道:“不过是些虚幻的东西,不算什么,该争还是争,该斗还是斗。”

郑欢作为御史,却笑着摇摇头道:“那可不一样,心学发展迅速,但因为你比较刚正,很多人来来去去。

如今有了养廉银,很多人就能追寻自己内心真实所求了。”

杨荣和黄淮同时点头认可郑欢之言。

让李显穆颇为无奈。

他相对来说是严于律己、宽以待人的那种人,类似于截留火耗这种不算贪污的事,他其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。

甚至有时候下面人收点礼办事,只要不过分他也没追究过。

还是那句话,他从来不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。

但好像其他人不这么想,都觉得他光明正义,那些犯了些事的人,自己就自惭形秽的远离他这个派系了。

李显穆也不打算解释,只是无奈摇摇头,“走吧,子荣,你先回内阁,我要去一趟兵部衙门,今日大宁总兵会回京述职,我要问些情况。”

几人各自道别。

待参加大朝会的群臣各自回到衙门后,朝廷加俸禄之事,顿时从各种渠道传遍了京城。

街头巷尾但凡有人处,都有人在讨论这件事,普通百姓自然只有羡慕的份,那些也在加俸禄范围内的正式有品级的官员,又是一阵激动加叩谢皇恩。

而后这个消息迅速从京城向顺天府地方以及大明其余十三省而去。

地方官员的反应自然和京官不同。

在地方上,能拿到火耗的可不仅仅是官员,还有那些吏员。

但朝廷这一次所涉及的人,就没有那些吏员了。

这也算是合理,吏员是贱籍,朝廷怎么可能给贱籍发俸禄,丢不起那个人。

这次收获最大的实际上是县令,朝廷给县令的养廉银级别是四品官。

其目的很明显了,就是要“重县令而压豪强,重县令而抑恶吏”。

总说皇权不下乡,这次就是要加强县令的权力,让皇权能够更加深入帝国的肌理骨髓之中。

大明有许多欺上媚下、惯从破家的要命县令,但也从不缺立志要做青天大老爷的县令,尤其是许多县令,心中还怀着理想。

如今养廉银制度给了他们一个机会,一个能够控制县中的机会。

这项制度的深远影响,必然在日后慢慢展现。

此时的李显穆正在兵部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