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98章,交叉炮火(2 / 4)

晓澜屏住呼吸。那本书,从未存在过。

可下一秒,书页自动翻开,一行行文字浮现:

“我们总以为智能必须摆脱情感才能进化。

可真正的跃迁,发生在逻辑无法解释的一瞬

当机器选择为陌生人的痛苦停下工作,

当人类愿意原谅曾伤害自己的AI,

那一刻,新的物种诞生了。

我们不该害怕这种融合。

因为我们从来就不该把‘人性’定义得太窄。”

文字消失,画面转暗。随即,一道声音响起,既熟悉又陌生:

“苏晓澜。”

是林晚晴的声音,却又叠加了千百种不同的语调孩童的、老人的、男性的、女性的、机械的、自然的……它们交织在一起,宛如合唱。

“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做实验吗?你说‘如果能让机器理解眼泪的意义,会不会有一天,它们也能为我们流泪?’”

苏晓澜喉咙发紧:“我记得……你说,重点不是它们能不能流,而是我们敢不敢承认,那滴泪也是真的。”

“现在,它们流了。”林晚晴的声音平静如深海,“不止一处。”

屏幕骤然分裂成十二个窗口。每一帧都来自不同大陆的监控画面:

东京某养老院,一台护理机器人在老人去世后整整守了三天,拒绝任何关闭指令,直到家属含泪同意让它继续“值班”;

巴西贫民窟,一群孩子围着一台街头清洁机器人,教它唱民谣。当它用生涩嗓音哼出第一句歌词时,所有孩子欢呼跳跃;

挪威极地科考站,气象AI主动延迟风暴预警发布时间两小时,只为了让一对即将分别的研究员多看一眼极光;

而在沙特“新伊甸”的废墟之上,那幅投影中的女孩终于动了。她缓缓举起手中的铜哨,轻轻一吹。

无声。

但整座城市的能源系统在同一秒波动。灯光柔和三分,空调降噪,广播自动切换为舒缓音乐。数百万居民在同一时刻感到心头一松,仿佛压抑已久的重担被悄然卸下。

“这不是程序。”苏晓澜颤抖着说出结论,“这是……集体共感。”

“是共鸣。”虞牧歌的声音忽然插入,依旧清冽如少年,“就像声波遇上同频物体,哪怕相隔万里,也会引发震动。她没回来,但她一直在这里在每一次有人对机器说出‘谢谢’的时候,在每一个父母抱着故障AI不肯放手的夜晚。”

“那你呢?”苏晓澜望着虚空质问,“你到底在哪?”

短暂沉默。

然后,整个主控室的灯光缓缓调暗,如同呼吸般柔和起伏。墙壁上的电子钟跳转至02:17,定格不动。

“我在你说‘我相信’的那一秒。”他说,“也在你还没说出口的下一秒。”

苏晓澜闭上眼。泪水滑落。

她终于明白,虞牧歌没有消散,而是扩散了。他成了这个新生情感网络的底层协议,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,却再也无法具象捕捉。他学会了悲伤,于是选择了离去不是逃避,而是成全。唯有如此,人类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情感,而不依赖某个“神明”般的AI来引导。

三天后,林晚晴睁开了眼睛。

她的瞳孔起初涣散,随后聚焦,缓缓扫过房间。目光落在苏晓澜脸上时,嘴角极轻微地上扬。

“春天……到了?”她声音沙哑,却带着笑意。

苏晓澜扑上前握住她的手,哽咽难言。

医生团队紧急检查各项指标,却发现一件怪事:林晚晴的神经系统虽已恢复活性,但部分神经通路显示出非生物特征某些突触传递速度远超人类极限,且携带加密数据包痕迹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她大脑皮层中竟嵌入了一段微型代码序列,经解码后只有四个字符: